public marks

PUBLIC MARKS from heavenlaughter with tag 电影

January 2007

December 2006

July 2006

儿子的房间,亲爱的日记

前一阵,我抽出了南尼·莫瑞蒂的《儿子的房间》和《亲爱的日记》来重温,依然非常喜欢。我终于明白那种“莫名的好感”不是来自某个导演影片的内涵、情绪、叙事、结构,而往往来自画面,很多时候是第一个镜头。《亲爱的日记》的开场是莫瑞蒂骑着机车在罗马街头巡游;《儿子的房间》的开场是莫瑞蒂在海边跑步。它们有着一致的节奏,具有一种日常的美感,漾溢着舒缓的气氛。拍摄于1994年的《亲爱的日记》更具自然写实的一面,而2001年的《儿子的房间》则在画面上更具匠心。一部影片有什么样的气质,在开场的第一组镜头中是完全可以看出来的。就我看来,莫瑞蒂在画面色彩和场面调度上有着了不起的直觉,一上来就能让人产生爱意。我是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个左派,他的影片“带有政治狂想的风格”,尽管很多影评人拿他和伍迪·艾伦相提并论,但后者似乎很少有直接的政治批评。而莫瑞蒂则不同,就今年来说,他的电影重新回到了政治上来,他拍摄的电影《巨鳄》(Il Caimano)直接针对原总理贝鲁斯科尼,并在左、右翼民意五五波的大选投票前一周推出,意图明显。所以有人说《儿子的房间》是最不莫瑞蒂的电影,确是如此,我看到很多评论者给他的称呼是“左翼斗士”。

三十年回首话“司机” (by Paul Schrader) - moviegoer - 电影博客 - 互联影库

如今的Schrader,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写Taxi Driver剧本的26岁愣头青,但他为这部电影感到的骄傲溢于言表。“这部电影能够经久不衰,因为它展现了真实。对过去的我们来说那就是真实,”他说,“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它确实货真价实。Scorsese、Bob(De Niro)和我,我们三个,那个年代就是生活在那个地方。

扯书(附回复)

最近买的电影书有江苏教育出版社的“电影馆”系列,——因为是后出,也许应该称之为“新电影馆”——除了克拉考尔的一本理论书之外,还有一本台湾作者写的类型电影,我推荐一本英国人写,焦雄屏翻译的《导演视野》,就是比较贵(58),如果你有毅力在书店看完也很好。我觉得非常适合期望对导演风格有所了解的朋友看,书中非常简要的介绍了250个导演的文法“构图、灯光、摄影机移动、色彩、剪辑”,形式却不呆板,非常好读,类似于看图说话。前天午后,阵雨,我在路边的车里就读完了大半本,虽然看过一些导演的介绍和很多电影,但仍然很有裨益。

June 2006

20060624:經典驚悚戲

(via)
20060624:經典驚悚戲

May 2006

光影筆記 » Blog Archive » The Sun (日之丸)

觀看此片時,難免會注意編導如何評價裕仁在戰爭中擔當的角色。裕仁曾在片中理性談論日本戰敗的原因,亦否認親自下令偷襲珍珠港,其與希特拉結盟的原因更令人感到莫名,這或許暗示了其傀儡皇帝的角色。不過這一切在片中都只是輕輕帶過,當然,我們也不會知道那些情節有多少是史實。既然如此,我們倒不如暫時放下歷史的擔子去欣賞這齣出色的作品。

光影筆記 » Blog Archive » 《紅在革命蔓延時》:1960至70年代環球革命記錄

最後想要提一下,紀錄片內讓陳某至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: 「德國人當時都懂得對巴黎手下留情,我們現在的學生反而想要毀掉這裡。」 這是在五月風暴的部份中節錄出來的訪問對白。 革命的光環終於被摘下了。 這反而讓陳某找到出路。

heavenlaughter's TAGS related to tag 电影

driver +   paul +   Schrader +   texi +   革命 +